人不論富貴貧賤,在疾病面前都同樣手無寸鐵
這幾日讓大家霧裡看花的北韓領導人新聞,不論是否屬實,都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。
但也讓大家注意到中風後的失語症,身為復健團隊的成員,也希望這則新聞讓大家注意到腦中風不單單是動作上的困難,也會導致溝通上的障礙。
過去曾經服務過一位失語症的阿姨,與我接洽的是阿姨的女兒。我記得第一次跟阿姨的女兒聯絡時,就提到她媽媽會排斥治療,之前在醫院只要是復健就會排斥,希望我替阿姨評估的時候,不要被她的情緒嚇到。許是真的幸運,因為少了穿著醫療的白袍,阿姨沒有立即想到醫院復健的經歷,所以放下不少心防。當然評估的過程中還是會經歷阿姨的情緒起伏,但也仍然順利評估完阿姨的狀況。那次的評估結束,花了許多時間幫女兒釐清了許多關於失語症的迷思與疑慮,就藉著那次的經驗,與大家分享女兒問了哪些我覺得可以讓大家知道的概念。
失語症的個案,是不是智力方面都會有問題?
個案得了失語症,是因為個案喪失了語言的能力,但不代表他的智力就有困難。一般人容易從個案表現的行為(例如:指令無法完全執行正確、說話不清不楚、講出來的話都不完整)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定是智力有問題。但這些表現,只是因為處理聽、說、讀、寫的語言中樞受到損傷才產生的外顯行為。
如果過了復原黃金期,就沒有機會繼續進步?
即使過了黃金期,只要持續地接受治療,仍然會繼續進步。但重要的是,家屬與治療師對於個案的「進步」指的是什麼。有時更需要的是個案、家屬與治療師之間的溝通與共識。當然因為家屬有「黃金期才會進步」的迷思,讓阿姨的姐妹們在發病後的那三個月,不斷地使用「激將法」,希望能夠激起個案在黃金期多加練習。結果反而導致阿姨對於復健的治療更加排斥,也終於知道為何阿姨一聽到「治療」就會出現反感。
為什麼我媽媽情緒起伏會這麼大?
當時我只跟女兒說「如果妳昏倒後醒來,發現自己隨時運用自如的語言能力消失了,妳會不會害怕、驚慌、失落?」能夠體會到個案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,這樣的同理心往往也是身邊親密關係者容易忽略的。失去了日常的能力,心裡要面對的衝擊與風暴是我們在旁邊的人難以想像的重,更何況又喪失了日常可以抒發表達情緒的語言能力。
其實,過去大家總是認為「交給治療師就好了」,但真正能夠讓治療的效果最大化的是同時需要家屬、病患以及治療師三者彼此在復健成效中推動彼此的齒輪。利用這樣的新聞或許不是很厚道,但真的希望能夠喚起大家對於中風後造成的溝通困難能夠稍微了解。更重要的是,能夠讓大家給予病患真正的同理心,給照顧者鼓勵與支持。
#腦中風 #失語症 #語言治療 #語言治療師 #復健團隊 #同理心 #家庭支持 #失能 #復健